Tuesday, January 12, 2021

生產基地大遷徙 中國世界工廠時代已結束

 


一名工人在印度諾伊達的拉瓦工廠裝配智慧手機。 (彭博) 


編譯:楊芙宜/特譯 


一場讓全球確診感染逾3,800萬人、超過108萬人死亡的武漢肺炎爆發大流行疫情後,加上美中貿易戰延燒2年多、以及中國生產成本不斷升高的趨勢,製造業分工模式發生大變革,多元化布局新生產基地開始出現更清晰線索:例如,印度鎖定成為智慧手機廠牌聚集的新製造中心,東南亞預計2030年可望成為筆記型電腦的最大產地,尤其以越南和泰國為中心;中國作為「單一」世界工廠的分工邏輯已成過去式。 


此外,武肺爆發後造成世界供應的「斷鏈」、「碎鏈」現象,也加速製造業「短鏈革命」及在地化布局。製造業應對大國衝突下的貿易壁壘四起、「世界不再是平的」困境,企業在這波接近市場在地布局的「去全球化」趨勢下,生產基地正進行大遷徙。 


企業去全球化 接近市場在地布局 


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(MGI)研究報告,貿易戰、網路攻擊、大流性傳染病疫情及氣候變遷的威脅下,企業未來3到5年可能會將全球25%的產品,移往新的國家生產,估計將轉移至新地區生產的產品約占2018年全球貿易的16%至26%,價值約達2.9兆至4.6兆美元(約台幣84.1兆至133.4兆元)。 


這份報告分析13種產業的325家公司,凸顯了武肺危機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全球經濟依賴即時供應鏈的程度。MGI合夥人隆德(Susan Lund)表示,新冠病毒疫情可謂「所有供應鏈衝擊之母」,若出現模擬的供應中斷衝擊到企業營運的最嚴重情境,可能造成全球逾5兆美元的經濟損失。 


MGI先前對全球供應鏈領袖的訪調結果顯示,企業針對供應鏈受到擾斷的應對6項策略包括:拓展原料來源(53%)、提高關鍵產品庫存(47%)、鄰近地區尋找及增加供應商(40%)、推動供應鏈區域化(38%)、減少產品組合庫存單位數量(30%)、提供供應鏈既有庫存(27%)。 


MGI報告指出,通訊設備、服裝、石油產品、運輸設備及採礦等5種產業年出口額總計4.4兆美元,約占全球貿易的四分之一,卻最容易暴露於傳染病疫情、大規模網攻、貿易紛爭、洪水、熱壓、地層活動等6類衝擊。 


報告說,在成本考量與及政府要求企業更能自給自足的壓力下,可能迫使製藥及服飾業把半數以上的生產轉移到新的國家;例如,紡織 、服飾與家具等勞力密集產業,有充分理由把生產從中國移往孟加拉、越南、印度或是衣索匹亞等國家。不過,根據MGI合夥人隆德,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則和製造業生產基地遷移趨勢相反,更聚焦在台灣、南韓既有產業聚落,主因涉及資本投資規模龐大、巨大的規模經濟,以及高度專業化。 


印度製造 吸引手機品牌設廠 


彭博報導,印度莫迪政府正試圖以「生產相關獎勵(PLI)」計畫,吸引世界上最大智慧手機品牌在當地設廠,在當地組裝生產手機,以「印度製造」外銷供應全球,尤其希望吸引將生產線分散、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公司,包括蘋果iPhone代工組裝商在內。印度政府希望獲得PLI計畫補助的企業,未來5年能在當地創造出20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。 


如需了解更多新聞訊息請點擊此連結 

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406798